中医能治好这次病毒吗?

投稿 93 0

中医能治好这次病毒吗?

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医支撑,中华民族会有五仟年的文明史吗?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的瘟疫?

上古时期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

汉朝

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三国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年,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魏晋南北朝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五芩夷强盛,州兵屡败,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资治通鉴》)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战乱频仍,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大族谯纵据四川,自称成都王。义熙二年(406年),刘裕派遣刘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义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队势如破竹,到达遂宁郡之黄虎,谯纵请求后秦姚兴出兵,姚兴遂派遣平西将军姚赏等率兵增援,黄虎之战中刘敬宣前进受阻,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敬宣部队粮草啖尽,此时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到建康时,士兵十不存一。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首都长安发生疾疫。大业八年(612年),山东、河南大水,不久出现疾疫。山东地区灾情尤惨

唐朝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辛丑岁(762年),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

宋朝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宋史·五行志》)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区大疫。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领,城内居民四处逃窜,“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德佑二年闰三月,临安府大疫。

辽、金、蒙古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死者继踵不绝。”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

元朝

至大元年(1308年)春,绍兴、庆元、召州大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皇庆二年(1313年)冬,京师大疫(《元史·五行志》)。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岁大旱,又发生疫灾,“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纪》)。

1344年,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丝路”将之传到印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谈》即是以这场瘟疫为故事背景,描写浩劫下的人性。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

明朝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刘宗敏的义军将士染病。

崇祯十三年,夏又大疫。顺德府(今邢台)、河间府(今河间)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人死八九。崇祯十五年,……大疫。

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清朝

顺治元年(1644)怀来大疫、龙门大疫、宣化大疫。(《清史稿》)

顺治四年(1647)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光绪《抚州府志》卷84)

顺治九年(1652)万全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三年(1656)西宁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六年(1659)夏秋,浊州大疫。(《浊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五月,钦州大疫,馀姚大疫。(《清史稿》)

康熙七年(1668)七月内丘大疫。(《清史稿》)

康熙九年(1670)正月灵川大疫(《清史稿》)。枣阳大旱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二年(1673)夏新城大疫(《清史稿》)。枣阳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上海大疫。六月,青浦大疫。七月,商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苏州大疫,溧水疫。八月,青浦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年(1681)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榆次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宜城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一年(1692)三月,郧阳大疫。五月,房县大疫,广宗大疫。六月,富平疫,同官大疫,陕西大疫,凤阳大疫,静宁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月,德平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夏,湖州大疫,桐乡大疫。秋,琼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夏,嘉定大疫,介休大疫,青浦疫,宁州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七年(1698)春,寿光、昌乐疫。夏,浮山疫,隰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连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琼州大疫,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钜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

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南乐疫,河间大疫,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菏泽疫。秋,章丘大疫;东昌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大疫;濰县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五年(1706)夏,房县大疫,蒲圻大疫,崇阳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月,平乐疫,永安州疫。七月,房县大疫,公安大疫。八月,沔阳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二月,公安大疫。三月,沁源大疫。五月,灵州大疫,武宁大疫,蒲圻大疫,凉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乡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溧水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潜山、南陵、铜山大疫,无为、东流、当涂、芜湖大疫。十月,江南大疫(《清史稿》)。江苏高淳大疫,自春及秋死亡过半(民国《高淳县志》卷12)。

康熙四十九年(1710)秋,湖州疫。(《清史稿》)康熙五十二年(1713)冬,化州大疫,阳江大疫,广宁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三年(1714)夏,阳江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天台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七年(1718)永定大疫,死者千馀人(民国《永定县志》卷1)。

康熙六十年(1721)春,富平疫,山阳疫。(《清史稿》)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七月,桐乡疫,嘉兴疫。(《清史稿》)

雍正元年(1723)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

雍正二年(1724)六月,阳信大疫。(《清史稿》)

雍正四年(1726)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献县疫。(《清史稿》)

雍正五年(1727) 夏,揭阳大疫,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锺祥、榆明疫。(《清史稿》)

雍正六年(1728)三月,武进大疫,镇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陉疫,沁源疫,甘泉疫,获鹿疫,枝江疫,崇阳大疫,蒲圻大疫,荆门大疫。夏,巢县疫,山海关大疫,郧西大疫(《清史稿》)。夏四月,松江大疫,乡人谓之虾蟆瘟(《松江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大疫,宝山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年(1738)疫疾流行。(《通渭县志》)

乾隆五年(1740)瘟疫流行,民有死亡。(《通渭县志》)

乾隆七年(1742)六月,无为疫。(《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十一月,枣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蒙阴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三年(1748)春,泰山大疫,曲阜大疫。夏,胶州大疫,东昌大疫,福山大疫。秋,东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四年(1749)五月,青浦大疫,武进大疫。七月,永丰、溧水疫。(《清史稿》)

乾隆十八年(1753)晋江县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无数。泉州大疫,延及次年。(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湖州大疫,苏州大疫,娄县大疫,崇明大疫,武进大疫,泰州大疫。夏,通州大疫。十一月,凤阳大疫(《清史稿》)。夏大旱,有青蝇结阵如密雨过,大疫,随之邑人多死(《沛县志》)。苏州大疫,米价腾贵(《苏州府志》卷14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桐乡大疫。七月,陵川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三年(1758)泉州郡大疫,延及次年。(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五年(1760)春,平定大疫。六月,嘉善大疫。冬,靖远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月(丰城)痘疫,小儿伤者无算。(《丰城县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八月,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五年(1770)闰五月,兰州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大疫。(《通渭县志》)

乾隆四十年(1775)春,武强大疫。(《清史稿》)

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年(1785)冬,青浦大疫(《清史稿》)。(象山)痘疫,稚幼十伤其七(《象山县志》)。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春,泰州大疫,通州大疫,合肥大疫,赣榆大疫,武进大疫,苏州大疫。夏,日照大疫;范县大疫;莘县大疫;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清史稿》)。秋,即墨大疫(《即墨县志》)。霍邱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阖家尽毙,无人收殓者(同治《霍邱县志》卷16)。(舒城)夏大疫(《舒城县志》)。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镇番大疫。八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黄梅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六十年(1795)十二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年(1797)六月,宁波大疫。(《清史稿》)

嘉庆三年(1798)五月,临邑大疫(《清史稿》)。春夏,永嘉大疫(《永嘉县志》)。

嘉庆五年(1800)五月,宣平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年(1805)二月,东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一年(1806)夏五月,痘疫,多夭死。(《万载县志》)

嘉庆十六年(1811)七月,永昌大疫(《清史稿》)。夏痘疫,死者相望(《万载县志》)。嘉庆十九年(1814)闰二月,枝江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年(1815)春,泰州疫。四月,东阿疫,东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一年(1816)内丘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一月,诸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四年(1819)五月,恩施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桐乡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八月,乐清大疫,永嘉大瘟疫流行。冬,嘉兴大疫(《清史稿》)。七月长乐县吐泻盛行,人死极多(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八月,乐清大疫,时患霍乱转筋之病,犯者顷刻死,哭泣之声,几遍里巷(《乐清县志》)。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发夕死,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之一二,啼哭之声,遍于里巷(洪守一《瓯乘拾遗》)。疫疠大行,转筋霍乱证自此始(《南汇县志》)。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脚筋抽搐即死(《象山县志》)。秋大疫,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慈溪县志》)。

道光元年(1821)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县大疫;武城大疫;范县大疫;钜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大疫,元氏大疫;新乐大疫;通州大疫;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大疫;滕县大疫;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灤州大疫;元氏、内丘、唐山、蠡县大疫;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宫、曲阳、武强大疫;平乡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清史稿》)。瑞安大疫(《民国瑞安县志》)。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乱暴死者众,福建全省皆然(《连江县志》)。七月八月,全省霍乱流行(《莆田县志》)。(江阴)夏秋大疫,村里中数日之间,有连毙数十人者,有一家数口尽殁者(《江阴县志》卷8)。

道光二年(1822)夏,无极、南乐大疫,临榆大疫,永嘉疫。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清史稿》)

道光三年(1823)春,泰州大疫。秋,临榆大疫。(《清史稿》)

道光四年(1824)平谷、南乐、清苑大疫。(《清史稿》)

道光六年(1826)冬,霑化疫。(《清史稿》)道光七年(1827)冬,武城疫。(《清史稿》)

道光十一年(1831)秋,永嘉瘟。(《清史稿》)

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武昌大疫,咸宁大疫,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大疫,黄梅大疫,公安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三年(1833) 春,诸城大疫。四月,乘县大疫。五月,宜城大疫,永嘉大疫,日照大疫,定海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宣平大疫,高淳大疫(《清史稿》)。“甲午,瑞安又大疫,无处无病人,死者甚多”、“闻永邑廿三都葵溪陈岙人说,本年夏秋间大疫,其中村落有死及半者。其村五里外有一村落,同族十七家只留一家。陈岙聚落百五十家,共丁五百,失二百”、“闻葵溪一客说,本年白钱纸所以稀少之故,由春间皆以笋当饭,兼之大疫,死者几半,其得生者亦无资本而歇业”、“本年春夏间,闻郡城双门一聚落共三十二家,死于疫者几尽,只剩三家”(赵钧《过来语》)。“甲午春夏(温州)大疫,贫民乞丐死于饥疫者横塞道路,日以十百计,木棺既缺,以一棺殓二三尸,甚至以蒿草裹卷,凶惨形状不堪寓目,实为从来所未见”(《瓯乘补》)。

道光十五年(1835)七月,范县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夏,青州疫,海阳大疫,即墨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十七年,十八年,连续3年间长乐县瘟疫大作。(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道光十九年(1839)九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高淳大疫。夏,武昌大疫,蕲州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麻城大疫,定南大疫。八月,常山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六年(1846)春夏,大疫,秋冬瘟痢流行。(《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永嘉大疫(《清史稿》)。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永嘉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月,丽水大疫(《清史稿》)。长乐县瘟疫盛行(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咸丰三年(1853)三月,大饥疫。(《徐州府志》卷5)

咸丰四年(1854)(温州)“现在疫气到处传染,大荒之岁,加以疾病,死丧累累”、“上半年瘟疫流行,近海村落为甚。钱桥、梅头二村,各失丁二千,上戴一村百七十丁,失去一百,鲍田、海安,失皆不少”、“温郡自旧秋水灾后,瘟疫流行,愚民惑于沾染之说,骨肉不相颜,枕籍以死者,在在有之”(《过来语》)。“甲寅,大饥,(平阳)秋大疫”(《平阳县志》)。

咸丰五年(1855)六月,清水大疫。(《清史稿》)

咸丰六年(1856) 五月,咸宁大疫。(《清史稿》)

咸丰七年(1857)“五月间,邑(温州)有痧症及疫痘,甚险”。(《过来语》)

咸丰十一年(1861)春,即墨大疫。六月,黄县大疫。(《清史稿》)

同治元年(1862)正月,常山大疫。四月,望都、蠡县大疫。六月,江陵大疫,东平大疫,日照大疫,静海大疫。秋,清苑大疫;灤州大疫;宁津大疫;曲阳、东光大疫;临榆、抚宁大疫;莘县大疫;临朐大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秋,即墨瘟疫流行(《即墨县志》)。江西安义秋大疫,死者数千人(同治《安义县志》卷16)。

同治二年(1863)六月,皋兰大疫,江山大疫。八月,蓝田大疫,三原大疫。(《清史稿》)同治三年(1864)夏,应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公安大疫。(《清史稿》)

同治四年(1865)上杭县四乡乱后,继以大疫,稻熟无人收获。(《上杭县志》)

同治五年(1866)五月,永昌大疫。(《清史稿》)

同治六年(1867)二月,黄县大疫。七月,曹县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清史稿》)。秋,瘟疫流行,民多死伤。(《通渭县志》)

同治七年(1868)战乱、瘟疫,民大饥,死者甚众。(《通渭县志》)

同治八年(1869)六月,宁远、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九年(1870)秋,麻城大疫。冬,无极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年(1871)五月,孝义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一年(1872)夏,新城大疫,武昌县大疫。(《清史稿》)

光绪四年(1878)六月,(平阳)大疫(《平阳县志》)。四月,大疫。是时河南、山、陕三年大饥,人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处传染(《蒙城县志》卷12)。

光绪十六年(1890)夏,安东疫病流行,死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年(1894)(金门)后浦头,后水头,沙尾等乡,忽发生鼠疫,传染甚速,死数百人,为金门前所未有。(《金门县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同安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肿项,或结核,吐血,流行甚盛(《同安县志》)。鼠疫起。初由梨园子弟在枫亭传染,载归已死,船泊河滨,数日之内,河滨人染疫者十馀人,蔓延全城,死百馀人,以次传染乡村(《莆田县志》)。五月,京师疫疠流行,因疾疫而死的灾民达三千余人。六月,安东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起,京师内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纪事记》载:“居民死者枕藉。”十月,获鹿县出现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安东疫情变本加厉,每日死30至60人。病死者难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五月,瑷珲霍乱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尸体不下七八百具,持续半月之久,死数千人。六月,京津地区大范围爆发疫病,以霍乱为主。(《三千年疫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安东、大连、旅顺、辽阳等地霍乱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宣统二年(1910.10~1911.4)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余人。伍连德首次明确“肺鼠疫”,以现代医学的消毒、隔离、焚烧尸体、交通管制等手段,仅四个月就扑灭了这次可能导致中华民族灭顶之灾的大鼠疫。中国历史至此,才第一次以人类医学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干预,人力控制了瘟疫。

岭南地区共有疫情938县次,平均每年3.5县次。(李永宸、赖文《岭南地区1911 年以前瘟疫流行的特点》)。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