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记得有个古代的故事,说是二弟在京城犯法,父亲让三弟(纨绔子弟)去救,大哥自告奋勇去救,最后害死了弟弟
- 2、陶朱公的大儿子本想救其二弟,但为何却成害死二弟之人?
- 3、在春秋时期,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小国a的国君被一个大国扣下了,a国君的随行臣子赶紧回去商量捞人。。
- 4、有个人要大儿子救死 要二儿子救就活 出自那个典故
- 5、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的译文
- 6、陶朱公范蠡被尊为财神,他的儿子为何却为钱而死?
记得有个古代的故事,说是二弟在京城犯法,父亲让三弟(纨绔子弟)去救,大哥自告奋勇去救,最后害死了弟弟
你好,是范蠡,故事见下:
范蠡 (陶朱公),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关于范蠡,除了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大业、功成身退等事迹之外,司马迁还在《史记》中讲了一件事:
范蠡一家离开越国,先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了陶地。他认为陶地道路通畅,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与自己的儿子一齐做了商人,没过多久就积累了丰厚的家资。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陶朱公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拘捕了。自古以来,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会在闹市中被处死,因此,朱公决定派小儿子去探望二儿子,并让他带一千镒黄金。就在小儿子即将出发时,大儿子说:“我是长子,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小弟,说明我是不肖之子。”说完就要自杀。其母见状就对朱公说:“现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说自杀就自杀,该如何是好?”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要他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同时交代说:“你到楚国后,把金子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的吩咐,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
老大到了楚国,依照父亲的嘱咐如数向庄生进献了黄金。庄生说:“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留在这里,即使在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老大口中答应,但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国,并用自己另外私带的黄金贿赂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由于廉洁正直而闻名于楚国,从楚王至下,对他都很尊重。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全部还给他,千万不要动用。”
庄生找了一个机会入宫见楚王,以天象有变将对楚国有危害为由劝楚王实行德政,楚王于是准备实行大赦。接受了贿赂的楚国达官贵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大。他寻思,既然实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那一千镒黄金不就等于白白给庄生了吗?于是他又返回见庄生。庄生一见他惊奇地问:“你没有离开吗?”长子说:“没有,当初我为弟弟的事情而来,现在楚国要实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释放,所以特来向您告辞。”庄生听出了话里的意思就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取黄金吧。”老大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因为遭到长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宫会见楚王,说:“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议论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关在楚国,他家派人用金钱贿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并不是君王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听罢大怒,于是他命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之后才下达大赦的诏令。
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从小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苦难,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来就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钱财来得不易,弃之也毫不吝惜,本来我是打算让他去的。老大不能弃财,所以最终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尸首能回来。”
无疑,上述故事进一步表现了范蠡非凡的识人眼力,同时也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知子莫如父。”
抛开老二杀人偿命、咎由自取不谈,可以说是庄生要了小二子的命,而让庄生作此决定的是长子,所以是他要了弟弟的命,而他又是朱公在孩子母亲要求下才派去的,可母亲也是出于无奈……那么,究竟是谁要了小二子的命呢?
是朱公。倘若他真想救出儿子,此前完全可以把利害关系向大儿子讲明,但他只是草草交代了几句。他难道不是在用长子的行为、次子的生命证明自己的眼力吗?
(出自《世说新语》)
这段故事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是有记载的,范蠡辅佐越王复国,功成身退之后三聚三散,完全没必要向谁证明自己的眼力。上述证明眼力的结论有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个人理解这段故事的意思是说,以范蠡之智,明知事情的结果,但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因为派长子去,亡次子,少子去,长子亡;读历史,结合某些经历去读,或许会更多些体会或感触:史册,都是字字珠玑,不可能像写武侠、言情小说那样罗里啰嗦、长篇大论才能说明朱公已经把利害关系和大儿子说明白了。(朱公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陶朱公的大儿子本想救其二弟,但为何却成害死二弟之人?
朱公就是范蠡,曾经帮助越王勾践重振越国之人。越国强大之后,他就离开了越王勾践,随后便走上了经商之道,成为了商业界的鼻祖。
陶朱公后面便定陶定居下了,他生了三个儿子,他的第二个儿子因杀人被囚禁在了楚国周公虽然认为杀人就得偿命,然而他听闻拥有千金资产之家的儿子是不可以死在街上的。于是他便告知他的小儿子,让其看望他的二哥,顺便带上黄金几万了上路。然而他家中的长子却坚持要请行,甚至以死相逼。陶朱公没法就让他去了,并修书一封,让大儿子去拜见好友庄生,并吩咐让其把书信及黄金留在庄生的家中任其处置。
陶朱公的长子到楚拜见庄生之后,并没有听其劝告,私自留在了楚地,并将私带金钱去打点楚国掌事的贵人。随后庄生以星相知说向楚王让其修德施惠,楚王就准备大赦天下。然而这件事陶朱公子从楚贵人那里得知了,以为是楚王的本意,并非庄之力,觉得那个黄金白送了。其实,庄生是以廉洁闻明的长者,暂收其金,只是为了答应帮忙,让其放心,待事成之后必定会归还黄金。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却不不解其意,便去庄生家要回了金钱。
然而陶朱公的长子这一举动却大大伤害了庄生,认为是被陶朱公的长子作弄了,于是又来到宫中借路人之语,激起了楚王的愤怒,杀了陶朱公的二儿子,才大赦天下。陶朱公的长子只好扶丧归家。可见正是陶朱公长子吝啬钱财、爱财的守财奴本性,以致伤害到了别人,最终也害了自己的弟弟。珍惜钱财、不任意挥霍钱财是好的,但需要钱财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所谓有舍才有得。
在春秋时期,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小国a的国君被一个大国扣下了,a国君的随行臣子赶紧回去商量捞人。。
这是《史记。越世家》里记载的: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的故事。过程与你描述的基本一致。不过不是救国君,而是想去楚国营救陶朱公家的第二子(在楚国犯法杀人,关入死囚)。最后因为长子不舍得财物,先成功后失败,最终没能救回来。大家都很悲哀的时候,陶朱公却笑着讲述了这个道理。
原文: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去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翻译:只有陶朱公一人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长子)这一次去必然会弄死他弟弟的。他并不是不爱他弟弟,而实在是不能忍心舍掉钱财。他打小与我住一块,亲见我谋生的艰难困苦,所以对钱财的舍弃十分看重;至于小儿子,他一出生就见我很富有。他乘的车很坚固,骑的马都是良马,经常外出逐猎。怎么知道财产是从哪来的,所以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挥霍掉钱财,而并不觉得可惜。我之前所以打算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的缘故。然而长子不能舍财,所以终究因此杀了他弟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说实在的,我本来就是日夜盼望他带丧归来的“。
有个人要大儿子救死 要二儿子救就活 出自那个典故
范蠡,被人们奉为文财神。起初是春秋时越国越王勾践的大臣,在越王最落魄的时候(沦为吴国俘虏,以奴事吴王夫差),辅佐越王励精图治,雪会稽之耻,最后击败吴王夫差,终成霸业。范蠡后来功成身退,舍弃高官厚禄,不辞而别,因为他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共欢乐,退隐才能自保。后来,经商数年,《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世称陶朱公。
本典故出自《史记·越世家》“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
...... 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去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按现在白话文的意思是:
“我本来就知道他必然要弄死他弟弟的。他并不是不爱他弟弟,而实在是不能忍心舍掉钱财。他打小与我住一块,亲见我谋生的艰难困苦,所以对钱财的舍弃十分看重;至于小儿子,他一出生就见我很富有。他乘的车很坚固,骑的马都是良马,经常外出逐猎。怎么知道财产是从哪来的,所以他轻而易举地挥霍掉钱财,而不觉得可惜。我这之前所以打算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的缘故。然而长子不能舍财,所以终究杀了他弟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说实在的,我本来是日夜盼望他带丧归来的。”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的译文
[译文]
朱公居住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时,生下了小儿子。到小儿子长成壮年时,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杀人被囚禁在楚国。朱公说:“杀人而死罪是罪有应得。但是,我听说,拥有千金资产之家的儿子是不能死在街市上的。”便告知小儿子,要他去看望二儿子。于是装上黄金二万四千两,将其置放于一褐色器物中,载于一驾牛车上,并派遣他的小儿子押运。朱公的大儿子坚决要求去,朱公不听他的。大儿子说:“家中有长子,就叫家督(督理家事)。目前弟弟有罪在身,你不派我,而派小弟去,这是我没本事。”想要自杀。他的母亲为他辩护道:“现在派小儿子去,不一定就能使二儿子生还,而你却先白白伤了大儿子,这怎么好呢?”朱公别无他法,只好派长子去,写了一封信,要他送给从前要好的朋友庄生,并吩咐道:“你到了地点,就把这千金放在庄生家,任凭他怎么去处理,千万别与他发生争执。”
朱公长子出发时,他还拿了私积资金好几百准备去打点,到了楚国,得知庄生家住在距城郭很近的地方,那儿野草丛生。走到他家门口,得见其家很贫穷。然而,朱公长子还是遵照其父的吩咐,送上书信和金钱。庄生说:“你可尽快回去罢,不要留在这里;即便你弟弟出来,也不要追究其中的原因。”朱公长子离开庄生家,他没有经过庄生同意而私自留在了楚国,把他私下带来的金钱拿去送给楚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庄生虽然是居住在十分贫穷的小巷门户里,然而他廉洁正直的名声是闻名全国的。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师一般地尊敬他。至于朱公送的金钱,他也不是有意要接受,是打算事成之后,将其金钱归还朱公,以表示其诚信。所以金钱一送到,他就对其妻说:“这是朱公的金钱,就像有病不能长住,日后是要归还的,不要动它。”而朱公的长子是不知庄生用意的,认为这金钱送他多少都是无特殊效果的。庄生趁机会入宫见楚王,对楚王说,某星宿在某处,这是对楚国有害的。楚王素来相信庄生,便说:“现在怎么办才好呢?”庄生说:“只有用恩德,才可免除其害。”楚王说:“你不要说了!我正打算去办这事。”楚王便派使者封闭了三钱的府库。楚贵人惊喜地将此事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要大赦犯人了!”朱公的大儿子问道:“如何见得呢?”贵人说:“每逢楚王赦免犯人,经常是先封闭三钱之库。昨天傍晚,楚王已派使者封闭了三钱之库。”朱公长子认为,楚王本来要行大赦,二弟理所当然会被放出来。把那些贵重的金钱白白送给庄生,一点用处也没有。于是,他又去与庄生相见。庄生吃惊地问道:“你怎么还没回去?”朱公长子说:“我还没回去,当初是为我弟弟的事来见你,现在我弟弟的事楚王已议定自然赦免,所以,我再来辞谢。”庄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钱。便说:“你自己到屋子里去拿金子罢!”朱公的大儿子就到屋里拿了金子走了,还独自高兴得不得了。
庄生因被朱公儿子作弄,感到十分羞愧。便再进宫见楚王,对楚王说:“我前些天说某星的事,你打算用修德的方式去报答他。今天我出门去,外面的人都说,陶地的富豪之人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许多金钱贿赂你手下的人,所以你的大赦并不是怜悯楚国百姓,而是为朱公的儿子开脱罪责。”楚王大怒,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德可言,怎么会为了朱公儿子的缘故,而施恩惠呢?”便命令先杀了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发赦免令。朱公的长子只能带了他弟弟的死尸,扶丧而归。
到了家里,他的母亲和同乡人都十分悲哀,只有朱公一人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必然要弄死他弟弟的。他并不是不爱他弟弟,而实在是不能忍心舍掉钱财。他打小与我住一块,亲见我谋生的艰难困苦,所以对钱财的舍弃十分看重;至于小儿子,他一出生就见我很富有。他乘的车很坚固,骑的马都是良马,经常外出逐猎。怎么知道财产是从哪来的,所以他轻而易举地挥霍掉钱财,而不觉得可惜。我这之前所以打算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的缘故。然而长子不能舍财,所以终究杀了他弟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说实在的,我本来是日夜盼望他带丧归来的。”
陶朱公范蠡被尊为财神,他的儿子为何却为钱而死?
范蠡的大儿子并不是在范蠡发达的时候出生的,他也经历了在范蠡还未成功时的苦日子。所以范蠡的大儿子是非常看重钱财的,他也不舍得肆意的浪费钱财,后面也因为钱而丧了命。
陶朱公范蠡在帮助越王打败吴国时,他就向越王请辞掉他的官职打算去做生意去了。范蠡从越国离开以后,去了人口众多、经济较为发达的齐国。范蠡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活,在齐国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齐国物产的了解,最终取得了这方面的成功。
范蠡因为自己的经商头脑很快就取得了万贯家财,并被人称作陶朱公。随后他和他的家人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的二儿子在外经商不小心杀了人,已经被关进监狱了,并且不久就要被处死了。这时范蠡慌了,他就想要用他的这些家财来赎回他的二儿子。
本来范蠡打算让他的小儿子带上所有的家财去楚国找庄生,寻求庄生的帮助。但是范蠡的大儿子觉得这件事情交给小儿子做不对,大儿子想自己身为范家的长子,怎么能让弟弟去做这件事情呢?后面范蠡经不住大儿子的苦苦哀求便答应大儿子的要求,范蠡在大儿子前往楚国便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叫他找到庄生把钱财交给他便赶紧回来。但是当大儿子来到庄生家里,看到庄生家破烂不堪就想这个人肯定没有能力救他的弟弟,所以大儿子就私下去找了楚国的权贵。后面等庄生救出大儿子的二弟时,大儿子觉得应该是那个权贵帮的忙。便想找到庄生要回那些金银,后就是因为大儿子的吝啬惹怒了庄生,最终大儿子也死了。如果大儿子不要贪图赠出去的这些钱财,他就怎么会死了呢?大儿子会死,就是因为他舍不得这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