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大致有两种工资标准,一种是职称(专业技术职称)。另一种是级别(就是职位高地,例如:副科级、正科级等)。一般事业单位人员走职称工资多一些。至于你说的标准每种事业单位标准不一,每个地区间也有较大差异)。
乡镇公务员不好晋升,我了解到的快速晋升方式就是以下四种:
一、走笔杆子路线
对于没有其他路子可走,也没什么背景的公务员来说,这条路还是比较现实的。在人情社会,如果我们没特殊资源,那就务实点,就要通过先干那些苦活、累活、没人愿意干的活来换工作、换平台、换环境,作为切入点。寒门子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而且无论什么单位最缺的都是笔杆子类型的人才,所以不愁以后的路,尽管你不喜欢文山会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文字材料更能体现机关工作的成效,更能贯彻上级领导的意图。
所以,在机关工作,各类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材料、汇报材料、交流发言稿你都必须会写。即使不是很精通,至少要能写得像模像样。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在“两办”工作的人:也就是县委办县府办、市委办或者市府办、省委办或者省府办。
为什么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公务员提拔得快,因为这些人往往离领导比较近,熟悉领导的工作思路,熟悉全县、全市或者全省的宏观运作,他们往往看问题站位比较高,经常能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综合素质也相对较高,自然在升迁路上就比较快,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写材料很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公务员当中流行一个段子,说如果你在单位遇到一个年轻人,目光呆滞、头发稀疏、三十多岁看起来像四十多岁,那这个人一定是个写材料的。
当然,如果你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又不会来事儿,辛苦的活你不愿意干,怕吃苦,轻松的活哪里轮得到你呢?
体制内轻松的活都被那些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抢去了。对于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性格又比较内向的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写材料是一项让你在体制内安身立命的硬本领,也是一条体制内的升迁捷径。
2、 如果有好的机遇,给上级领导当个秘书。
但是这个要看机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是,既然有那么多寒门子弟通过这条途径获得了职业生涯的转折,说明它是实实在在的一条职业路径。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盅鸡汤。当然,你要是这块料,也认同这份职业。你要性格温和、细致谨慎、做事特别有条理、善于观察、服从性和服务性都比较好。
三、跟随领导到上级机关
如果领导升迁了,身边人也会沾点光,跟着也上去,这样的情况是有不少存在的。但是乡镇这一级相对少,因为乡镇党委书记一般正科级,异地交流到其他县任个常委、副县长还算有可能(其实也不多)。但是,调动到市局任职的很少。不过,对县级的基层公务员来说,这样的机会就相对多。也有一些在乡镇工作的,和县里领导有特定联系,领导到市区工作后有需要,调到市里工作的。
四、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考遴选吧
这算是最普遍,也是最通用的了,不需要你讨好谁,也不需要你有什么背景,老老实实工作,好好备考,什么市直省直通通没有什么问题,再努力点,直接进中央也不是不可能,如果你想考回老家、考回城市、考到上级机关,考到想去的任何地方,那就去准备遴选吧。
应该说,现在的基层公务员也是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都出台有遴选考试暂行办法,明确要求中央机关、省直、市级机关定期面向基层遴选公务员,中央机关遴选和大部分省直遴选已经常态化。
现在,遴选除了中央机关遴选、省直遴选、市直遴选,还有一些部门自行组织的遴选,比如纪委机关遴选、组织部遴选、省委办公厅遴选、省政府研究室遴选、发改委遴选,等等。现在考上个遴选,比考上大学还不孬,“真金白银”把你从基层调动到中央部委、省直机关!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层公务员开始认识到有遴选这条路,越来越多的基层公务员加入到遴选大战,这条路也开始竞争激烈,需要你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准备。
我当初就是直接通过遴选考进省遴选的,不过当中还是有些坎坷存在的,考了三年,,刚开始知道遴选的时候,是一腔热血直接准备了中央遴选,失败了两次后才知道自己还不是进中央的料,第三次就老老实实的备考了一次省遴选,后来还挺顺利的86+上岸了。
所以在我看来,遴选算是最不需要任何背景,不需要任何条件,但是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晋升途径了。
下面就说说我当初是怎样备考的,有遴选这个想法的可以参考一下。
五:掌握理论知识是备考遴选的基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论就是这个”器“。
1. 理论的作用
研究近年来的遴选公告,都明确主要测试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所以政策理论是根本、是基础,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文字表达能力是表现形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很多人备考遴选往往觉得学习理论没有啥用,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不会用而已。
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会让你在看到题目时,能在短时间内搭线架桥,迅速判断材料中的内容说的是啥,是政务服务、是社会治理、是创新创业、还是就业教育民生?但灵活运用理论则会让你找到答题依据、原则、角度。
比如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当我们锁定材料在谈社会治理时,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寻找材料中是如何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不管题目要求我们归纳概括问题还是提出对策建议,都要围绕这一基本要求去展开。
2.理论的内容
2020年度的遴选公告明确,重点测查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到了没有,理论学习的方向,人家公告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考试范围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的方面很多,"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轮廓,历史方位、鲜明主题、奋斗目标、发展方式、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动力、发展保障、安全保障、外部环境、政治保证、治国理政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等“四梁八柱”的科学体系。
3.理论相关的资料
一是党报党刊。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主要理论读本、《求是》、《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等。
二是政策文件。中国政府网、本地政府网站上公开的新出台的关于就业民生、新经济、营商环境、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文件。政策文件重点学习其中工作措施,积累对策建议的规范表达。
三是当地官媒。如果备考市直、省直遴选,当地的官方报刊、政府的微信公众号也是需要及时关注学习的,上面经常刊载当地领导的讲话、会议、调研活动等新闻,这些通常就是命题的来源。
我在备考省直遴选时养成的习惯就是把省政府的微信公众号、网站中发布的领导讲话、常委常务会议内容都整理出来,这样就很容易梳理出本省当年的重点工作、领导的思路和要求,对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忆背诵,在答题时尤其是作文写作时,灵活的将这些内容融进其中,不但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规范、逻辑更清晰,同时也能展现自身对省情的关注,这些都会给文章加分。
六:提升工作思路是高分要点
推荐课程:《潘战遴选全课》
毫不夸张的说学会潘战老师讲的高级机关单位的工作思路绝对是进面的一大前提。
我总共看了两次潘战,因为所有官场上遇到的问题他都讲了,看一遍总觉得会有漏洞,在这里建议备考时间充足的最好看三遍,以我的经验来说,每次看都会有收获。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先大致浏览一遍老师讲课的思路,然后做每个题型中讲到的真题,先写出来自己的思路,再系统听老师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例子讲解,这样我能快速找到措施上的漏洞和思路上的不足之处,按照老师讲的高层机关单位的工作实际熟悉报考单位的工作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我大作文掌握的还算是可以,平时有写材料的经验,只是在整体对策和思路框架上用潘战讲的看问题的高度进行了升华,整体提升还是蛮快的,但是案例分析题有点难到我了,因为这种题型都是取材于社会实际,需要工作思路特别完整,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回答,就这一个题型我来回学了三遍,答题的时候把每个论点之间的关系讲清楚,才能确保整体提出来的对策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二遍看的时候主要是查缺补漏,我当时开的1.5倍速,有些掌握比较好的地方基本快进着看的,像大作文题老师讲的命题方法,我掌握的就很好,看到第二遍的时候已经做到看问题就能提出来正确的观点和对策,且是能放在实际工作中实施的。
七:真题是宝要多练多写
推荐网站:公选王遴选网
光说不练假把式,做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真题是一定要做的。
往年真题要放到最后,按照考试的时间和卷面要求写,将真题价值最大化。我在练公选王真题都是直接用答题纸写的,对于规范字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也不需要再单独抽时间练字帖,尽量将字写规范就可以。
练真题除了熟练技巧和思路带入的作用,还要能从中总结规律,找到考察重点和常考题型。做一套题就要及时对照答案解析,但不需要完全照改,按照前面跟潘战学的思路把得分点过一遍,看有没有需要补充或者完善的地方就可以。
真题练完也不是真正的结束,最后一定要留至少三天的时间,把备考中梳理的知识笔记、错题归纳全部过一遍,做到学过的东西考试时不丢分,到这一步就算是真正结束了。
说实话,一开始做真题感觉真的很"酸爽“,没有思路、写不出来,几乎做每道题都得忍受“精神便秘”的痛苦,每次看完参考答案心里都是拔凉拔凉的感觉。但随着练习的增多,慢慢也习惯了、甚至喜欢上了做题的感觉,从中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走进了“新大陆”。祝福你们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啊,那么离成功肯定就不远了。
做真题时建议到淘宝上买点规范的申论答题纸,很便宜的,我当时大概花了30多块钱吧,买了100张,到上岸时几乎全用完了。
遴选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早准备回比较好,但是也别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什么的,我当初也是考了三次才上岸的,慢慢来吧,要尽量抓住每一次的遴选机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