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乐观,有好几家俱乐部因经营困难退赛。
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yb07、com)是中国第三级别的足球联赛,简称 “中乙联
赛”。英文简称为C2。其前身是 1956 年举办的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简称乙级联赛),2004 年,改组为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
中乙联赛作为全国第三级别的足球职业联赛,实行升降级制度,总决赛前两名升入中国
足球甲级联赛,最后两名和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总决赛五、六名参加升级附加赛,胜者参加次年中乙联赛。
1956 年原全国足球联赛杯划分为甲级和乙级,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即作为次级联赛诞
生,此后数度停办或取消 (59 和 93 年因全运会暂停, 65-72 年因文革暂停, 61-63 年和 73-77 年和甲级联赛合并进行 ),1978 年复办并延续。 1989 年全国足球甲级队(B组)联赛创建后与
原丙级联赛合并成为了第三级联赛。 1994 年中国足球联赛职业化后也开始职业化。 2004 年
联赛改革后被改组为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简称乙级联赛)。2011 年中乙联赛退出职业联
赛, 2013 年重新进入职业联赛。
乙级联赛创建之初(有间断)采用预赛阶段和决赛阶段的两个阶段,预赛分成若干赛区
(前期称组)但出线球队数目不定,决赛阶段又分成分组赛和决赛,均采用循环赛赛会制。1965 年乙级联赛停办, 1978 年乙级联赛恢复后采用分阶段的赛会制双循环比赛,仅1983
年实行单循环比赛, 1984 年乙级联赛开始 (包括作为次级联赛和三级联赛的时候 )采用预赛
阶段和决赛阶段两个阶段的比赛,除 1992 年分为两个小组外都分成四个赛区,分由四个城
市举办赛会制的比赛,每个赛区出线球队数目不定,因此决赛阶段的球队数量也不定,决赛阶段采取赛会制,或实行淘汰赛或实行循环赛不定。
1994 年职业化后乙级联赛采取预赛阶段和决赛阶段两个阶段的赛制。 1995 年改为预赛
阶段、复赛阶段和决赛阶段三个阶段,预赛阶段即省市区的选拔赛,胜者进去大区复赛;复
赛阶段初分五个赛区, 1997 年改为四个赛区,复赛实行主客场双循环的比赛,赛区前三名
进入决赛阶段;决赛阶段采用赛会制,分成第一阶段小组赛和第二阶段淘汰赛(仅1995 年
是循环赛),小组赛分为三个小组,小组前两名和成绩最好的两个小组第三名出线进行每轮
两场淘汰赛,而决赛一场定胜负 (1995 年时小组赛前两名出线进行循环赛 ),并一般不设三
四名决赛。
1999 年的乙级联赛分为两个阶段,取消了预赛阶段。第一阶段是分组赛, 3 个组分别
进行主客场双循环的比赛,小组前四名共十二支球队进入决赛阶段。而决赛阶段赛制不变。
而 2000 年开始再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区预赛,采用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前三名出
线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南北赛区的复赛,各六支球队出线,第一阶段交锋过的对手不再交锋第一阶段的成绩带入复赛,每个赛区各四支共八支球队进入第三阶段决赛阶段。第三阶段决赛阶段实行赛会制淘汰赛,依然除了决赛外都每轮实行两场的淘汰赛。
2004 年改组中乙联赛后实行第一阶段南北赛区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和第二阶段总决赛实
行淘汰赛赛会制。起初是南北两个赛区前四名出线进入总决赛。 2007 年中国大学生足球联
赛冠亚军也被允许参加总决赛的比赛,随之赛区冠军直接晋级半决赛,其他六支球队将和大- -
学生足球联赛冠亚军球队通过淘汰赛争夺两张半决赛的资格。 2010 年由于参赛球队少因此
在第一阶段分区赛中采取主客场四循环的赛制,总决赛阶段也不再允许大学生球队参加,且赛区冠军直接进入半决赛,赛区二三名则争夺进入半决赛的资格。
该标志由厦门日报社美术编辑陈聪荣设计,于 2008 年 4 月 2 日由中国足协发布并启用。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中乙联赛)的管理,加强中乙联赛的宣传,扩大影响,
促进发展,中国足协于 2006 年初通过网络公开向社会征集中乙联赛标志 (LOGO) ,截止到2008 年初,共收到应征稿件近 80 份。经过严格的挑选程序,最终确定由厦门日报社美术
编辑陈聪荣设计的标志为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标志。
中乙联赛奖牌有金银铜三种,分授冠亚季军。以 2010 年奖牌为例,其正面有 “中国足
球协会乙级联赛”字样和中乙联赛的标志,背面有 “第一名 ”等名次字样和年份。获得年度中乙联赛前三名的俱乐部球队,各颁发奖牌 40 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