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李政道抛开个人的看法,谁的学术成果更多更大?

投稿 117 0

杨振宁、李政道抛开个人的看法,谁的学术成果更多更大?

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50年度的诺贝尔奖金。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似乎杨振宁的成就更大一些。反而李政道在获得诺贝尔奖金后,基本没有取得一些像样的成绩。

杨振宁的成果在后来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奠定了在物理学的地位。

包括,一是相变理论,二是玻色子多体问题;三是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四是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五是非对角长程序。

这些成就,任何一项都是举足轻重的成就。

另外两个人的共同的成就在培养中国的学生,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上。

像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就是李政道提出的。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那还用说,一定是杨振宁先生,杨振宁还有两个学术论文可获诺贝尔奖,一个是由于他的身体原因不能去领奖,本人不去就取消,还有一次也是客观原因而再次错过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